您好,欢迎来到您的网站!
详细信息
首页> 详细信息
中国消防事业发展轨迹的追寻者
专栏:消防科普
发布日期:2019-10-19
阅读量:3033
作者:季枫
收藏:
图为吴学华1975年入伍后值勤留影。 1995年吴学华在日本领取“地球与人类”国际摄影大赛最高作品奖吴学华的摄影作品打开了中国消防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使人们了解了一个时期中国消防队员的职业状态和人道精神。

      中山建安2019年10月19日讯--埋身于浩瀚的历史资料之中。那些或悲壮或温馨的镜头,总是勾起他无尽的感怀,让他唏嘘不已,让他泪流满面。几百TB的硬盘,60多个资料收纳箱,保存着他42年来对中国消防事业的关注,记录着中国消防事业的发展。

 

我梦想着用摄影去记录变革、前进中的中国消防事业。

吴学华“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于2015年隆重推出。


“我梦想着用摄影去记录变革、前进中的中国消防事业。”他说。他的梦想在退役前已变为现实:由《生命的力量》《浴火人生》《难忘精彩》《中国消防百年图录》四部大型专著构成的“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于2015年隆重推出。

他,就是吴学华,原上海公安消防总队享正军职的高级记者、大校警官。让我们打开这部鸿篇巨制,随着他的镜头,走进中国百年消防史……

 

明末清初,上海还没有专门的消防队

火政事务由驻防的绿营兵丁和官署衙役兼任。

 

 清末上海南区救火会队员携人力拖泵消防车训练

 

民国时期北平消防队在故宫演练


1965年5月1日全国公安消防民警

中队长以下人员实行义务兵役制


1973年起,公安消防队伍由公安机关统一领导。消防民警的服役年限由3年改为5年,并根据需要,施行超期服役制度。图为吴学华1975年入伍后值勤留影。


1983年1月公安消防队伍纳入武警部队序列(吴学华摄)

 

1983年,消防队伍纳入武警部队序列后,

受公安和武警双重领导(吴学华摄)


  

用镜头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大门


1988年3月24日下年2时许,上海嘉定发生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在现场,吴学华选择事故车厢顶,居高临下全景式俯拍。“这样离救援现场更近些,既可抓拍到抢救者与被救者人物的情状,又可大视角表现现场气氛。”他说。

 

在军警民携手努力下,一个受伤的日本女孩即将获救。他举着相机,透过镜头紧紧盯着取镜框里受伤的女孩:她的一条腿受了伤,白袜洇着血迹。人们小心翼翼地托着、举着、扛着她,尽可能不让她受到二次伤害……女孩眼里流出泪水。此时,他的闪光灯霎时亮起,《1988上海火车相撞事故抢险纪实》定格。


这幅作品获得世界新闻摄影组织和国际记者联盟在匈牙利举办的世界新闻摄影大展金奖,这是新中国赢得的首枚世界新闻摄影大展金奖!随着这幅作品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展出,中国消防事业逐渐进入世界视野。

 

吴学华获世界新闻摄影大展金牌奖作品

——《1988上海火车相撞事故抢险纪实》

 

吴学华介绍,改革开放之初,消防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1975年参军到上海公安消防总队时,媒体报道消防的新闻并不多见。消防面对的是公众,但公众却不了解消防,这让他感到非常困惑。后来,在一次送别牺牲战友的追悼会上,他竟然没有看到牺牲战友一张生前的工作照。他感到震惊!他认为,消防战线会英雄辈出,必须记录下他们的影像,让社会对消防有一个全新的再认识。他萌发了做战地记者的想法。


吴学华从小受家庭熏陶,有一定的摄影基础。他行动起来,利用星期天和业余时间,主动下中队拍摄战友们的工作生活影像,勤学苦练摄影技艺。1980年代初,报纸经常组织摄影比赛,他鼓足勇气投稿,未料频频斩获大奖。影响力出去了,他顺势成为了一名专职消防摄影师,终于有机会去跑火场了!


“消防成为我的职业,摄影又如意地成为我的专业,自然就多了一份责任担当,境界决定事业高度。”吴学华说。为了随警出动,他吃住在单位,结婚后申请把家安顿在消防队,生怕错过任何拍摄机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夜间火灾频发,他干脆守在“119”指挥中心,只要看到接警员出警调度,便迅速抢上指挥车,第一时间赴现场。

 

“一个人要用自己的作为,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战友、对得起那些在火场上拼杀的兄弟。他的相机就是他的眼睛,他的相机就是他的灵魂。”吴学华常说,“我的‘眼睛’能看到战友对他的瞩目与期盼,我的‘灵魂’能感受到那些牺牲的英灵对他的渴望与叮嘱。”

 

《1988上海火车相撞事故抢险纪实》获得国际大奖后,他一发不可收拾。1990年,《咫尺搏击》获英国埃塞克斯国际摄影沙龙比赛一等奖;1995年,《烈火金刚》获得了美国《大众摄影》举办的“伟大的1994”国际摄影大奖赛一等奖,《抢救》获美国西北国际摄影沙龙比赛最佳作品奖并获美国摄影学会金牌奖,《冲向火海》获阿根廷摄影学会金奖……

 

《冲向火海》——吴学华获1995年

阿根廷国际摄影比赛金牌奖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消防部队

使用木梯接力登高灭火(吴学华摄)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全国消防

队伍装备建设水平呈显重大突破性发展(吴学华摄)


吴学华深刻意识到,消防需要大世界,更需要大世界的胸怀;消防需要走出去,更需要走出去的文化。成长期的中国消防事业尤为需要借力改革开放,创造更多“第一”和“唯一”的开创性业绩,赢得世人更多的关注与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吴学华摄影作品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或地区展出。1991年,他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第20届国际摄影艺术个人风格展,其消防摄影独特视角赢得好评;1993年,他应邀赴美国纽约大学作中国消防摄影创作主题演讲,反响热烈;1995年,他应邀赴日本领取“人类与地球”国际摄影大赛最高作品奖,被《朝日新闻》社大篇幅专题报道;1996年,他应邀参加法国阿尔勒世界摄影艺术节,他的消防代表作《烈火金刚》被推崇为了这届艺术节的海报。当年,法国马赛消防局通过他的作品,从此与上海消防建立了联系,至今两地已保持20多年的业务互访交流。1997年,吴学华荣幸代表中国参加第24届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代表大会,期间与国际摄影界同行交流分享了中国摄影和消防事业发展的成果;2004年吴学华百余幅消防摄影作品代表中国消防崭新形象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警察运动会上展出,成为这届运动会上的一大亮点……


 1995年吴学华在日本领取“地球与人类”国际摄影大赛最高作品奖


吴学华的摄影作品打开了中国消防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使人们了解了一个时期中国消防队员的职业状态和人道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以一个消防队员的勇气和自信向国际摄影领域发起的冲击,使世界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风貌以及正在发生的巨变。而他自己,也以被世界摄影界的认可与尊重,成为提升中国摄影高度的人。



 把“人”上升到主导地位


“无论是1986年的上海二轻局大楼大火扑救,还是2010年‘11·15’上海高层公寓大火救援;无论是1988年的上海火车相撞事故抢险,还是2008年的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我把每一次消防摄影创作的思想与情感的视觉阅读力无限扩展到人类精神的核心世界,努力放大生命的重量,积极传播生命的希望,由衷致以生命的敬意。我梦想用自己千百次出入火场时,对生命的体验和灾难的感悟,探索表现不畏艰险、战胜磨难的人类精神的视觉印证。”吴学华说,“这种视觉即证的追求,使我摒弃了简单化的火场摄影方式,而把人上升到主导地位。”


与国外那些注重灾难场景的摄影家不同,吴学华把场景的灾难,设置在辅助抑或是次要的地位,而把与灾难场景对应的人,推到镜头视觉的前沿。基于“人性至上”的摄影定位,他屡屡拍出优秀摄影佳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收藏吴学华作品——《生命的力量》(注:汶川地震,上海消防救援队连续作战10多小时,从废墟中救出映秀镇中心小学10岁女孩尚婷)

 

《“11.15”大火救灾现场》这幅作品让记者“触目惊心”。作品中,一位蓬头垢面的妇女满脸惊恐,双手紧握捧在胸前,她的身后,是飞舞的水龙和遍地如花的泡沫。

 

“这是2010年11月15日发生在上海胶州路的一场大火。”吴学华回忆说,“拍摄过程令我刻骨铭心。”他说,着火公寓有近30层高,外面上下都筑起施工的脚手架。他到达时,整棟楼宇的外墙都处在浓烟包围之中。为能拍到高层逃生或救援的镜头,不少媒体同行到处寻找制高点登高,虽然一度他也有此想法,但多年火场摄影实践使他意识到:火灾场景只是个表象,而火场中人的活动、人物的命运才是拍摄的重点。

 

“那位老妇人是幸运逃生的606室主人,叫何杏英。”吴学华对那个镜头依然记忆犹新,“她一边奔跑,一边祈祷。”


吴学华把这起火灾记录的镜头延伸到医院、殡仪馆,扩展到火灾调查现场和受灾居民家庭,他为此深度追踪报道一年之久。


2010年上海“11.15”大火现场,606室幸存者

何杏英逃离事故现场情景(吴学华摄)


“11.15”大火现场,消防队员脱下自己的头盔和氧气面罩

戴在了被困者头上(吴学华摄)

 

“在这次火灾事故中,由于着火公寓外墙蔓延速度极快,外围逃生和救人均难以展开,这使媒体和民众因看不到更多消防力量的投入而产生误解。”他说,“事实上,每一名消防队员都竭尽全力、精疲力竭了,有的消防队员救援中还把氧气面罩让给了群众自己却晕倒在获救者身旁。这些感人画面,如果不毅然冲进起火公寓深入中心现场是无法捕捉到的。”


2010年11月15日,吴学华在上海教师公寓大火

救援现场采访情景(陈扬摄)

 

吴学华从司空见惯的社会表象中,捕捉到特定的社会角色在特定的社会行为中,传达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视觉感受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首先是人们思想深处的变化,民众认识了消防、理解了消防、从而支持消防。”吴学华说,“同时,我们的消防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生命至上’和‘全民消防’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用影像去记录变革、前进中的中国消防事业


从吴学华的镜头里,不仅能看到他作为艺术家人性的光芒,还能看到中国消防事业的发展脉络。


“这世上会玩相机的人无数,但如何让相机插上艺术的翅膀,注入思想的灵魂?尤其改革开放使中国消防事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如何让影像文化在中国消防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强大生命力?是我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吴学华说,“自从我有意用相机为消防事业服务的那一刻起,我就立志立足本职,以国际视野、人性视角、文化立场、艺术眼光、职业情愫,通过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度打造传世经典,将积淀下来的创作成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防事业人文追求的重要收获和标志。我要用摄影去记录变革、前进中的中国消防事业。尽管消防文化的积淀底子薄,但我要通过打造影像文化工程,填补中国消防发展历史空白。”

 

2014年中央档案馆向吴学华颁发《中国消防百年图录》收藏证书

 

《中国消防百年图录》,是吴学华历经18年殚精竭虑编创的中国第一部具有史书意义的消防影像专著,共收入他搜集收藏自明清以来珍贵消防历史图片近两千幅,撰文五万余字,以图录形式和简约、自然、质朴的视觉叙事方式,真实、全面、穿透性地展示中国消防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特别凸显了新中国消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1986年9月18日,吴学华拍摄《咫尺搏击》,他在作品中标注:“……在缺少登高装备的情况下,消防队员只能借助毗邻建筑制高点才控制住了火势。”

 

《咫尺搏击》——吴学华获1990年英国埃塞克斯国际摄影沙龙比赛一等奖作品(注:1986年,上海二轻局大楼火灾现场,消防队员在缺少登高装备的情况下,借助毗邻建筑制高点才控制住了火势)

 

现在,中国消防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轨,

这些先进的消防技术装备在扑救火灾、抢险救援、

社会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学华摄)

 

吴学华介绍,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消防工作新的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安部恢复设立消防局,各地消防业务建设重新走上正规化轨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全面增长,消防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国消防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消防设施还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大功率消防车、登高车等装备。”他说,“中国消防事业快速发展的起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

 

上世纪80年代消防部队用引进的大功率消防车

开展扑救飞机火灾实战演练(吴学华摄)


 2010年前后,为保卫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

国家陆续引进了一批路轨两用消防车(吴学华摄)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市花费38万美元,从美国引进第一台高45米伸缩曲臂登高消防车“火鸟”,开启引进国外先进装备的先河,国内纷纷效仿,先后从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设备,慢步紧跑地追赶上来。1978年,全国建有公安消防队1471个,实有5.8万余人,装备消防车5691辆,到1988年,全国有公安消防队2110个,实有8.5万余消防队员,装备消防车已有8099辆。

 

“现在,上海消防装备在不断地和国际接轨,全国与上海也在不断地接轨。”吴学华说,“百米云梯消防车和特种消防车也有了,直升机、无人机等也都列装到消防队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吴学华拍摄了代表作《烈火金刚》,他在作品说明中标注:“消防战士在滚滚烈火中,首次实战性试验新型隔热服在灭火时的功效。”

 

《烈火金刚》——吴学华获美国“伟大的1994年”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作品(注:上世纪90年代初,消防战士在滚滚烈火中,首次实战性试验新型防火隔热服在灭火时的功效。)

 

消防队员个人装备也曾是中国消防的短板。1998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颁布后,消防队员个人装备日新月异。2004年到2006年,全国消防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消防员防护装备建设三年规划,累计投入6.5亿,为一线消防官兵全部配齐了呼吸器、防护服、呼救器等三项基本保护装备。2009年数据显示,全国消防配备各类特种器材装备339万套(件),其中新型战斗服27万套,避火服9771套,隔热服4.3万套,防化服3.9万套,空气氧气呼吸器12.9万具。

 

“这些先进的消防技术装备在扑救火灾、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等方面,尤其在2008汶川大地震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学华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消防队4400余个,实有17万消防队员,装备消防车近3万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全国消防队伍装备建设水平呈显重大突破性发展。

 

目前,全国建有消防队4400余个,

实有17万人,装备消防车近3万辆。

 


共和国发展历程中,

大写上共同的名字:消防兵

 

匠心独具打造完成“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后,2017年,60岁的吴学华退休了。

 

吴学华42年的坚持与守望,为我们贡献了一部绝无仅有的中国消防的视觉档案。这些饱含作者深情与思考的影像纪录,是消防的、更是中国——一步步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顽强前行的脚印。

 

2017年退休后,吴学华在照顾患重病的老母亲同时,

抽空抓紧整理积累几十年的影像资料(张兆增摄)

他曾八次立功受奖,获得国内外摄影比赛300余个奖项,其中一等奖或金牌65个。他是第一位赢得世界新闻摄影大展金奖的中国人、是公安系统第一位赢得中国摄影艺术最高个人成就奖—金像奖的消防摄影家;他被中国文联授予摄影界唯一的“世纪之星”荣誉称号、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和“突出贡献”摄影家、被全国公安文联授予“剑胆琴心”摄影家;成为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十大纪实摄影家”荣誉获得者。

 

吴学华首创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全套专著,

填补了中国消防发展历史的影像空白。


 吴学华首创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全套专著,

获众多中央国家级文博单位收藏。

 

吴学华还成为了第一个以影像文化工程方式获中央国家级文博单位集中收藏作品的摄影家。“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被中央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警察博物馆、中国消防博物馆等收藏外,还被他无偿捐赠各地重点文博单位和高校,公益赠送消防基层中队、消防前辈、英烈家属、退伍战友及社会消防自愿者代表。

 

捐赠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小城说:“这套‘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专著,无论对于传播消防知识的科普方面,还是传承消防精神的文化方面都具有教科书意义,将惠及子孙后代。”93岁的公安部著名消防专家张永胜说:“我们要感谢吴学华同志,他功德无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消防队伍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计有数百名消防员为国捐躯。

 

“相比战友们的伟大壮举,我做的这些尽管微不足道,但由此却为中国消防事业未来聚积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对消防部队多年培养的真情回报,更是我42年消防军旅生涯价值所在。因此,每一部影像著作都映射出我对消防事业爱的光芒,每一份获奖成果都凝聚了我对战友们的炽热情感,每一个永恒瞬间都见证着我为这份情感而燃烧自己青春与生命的印迹。伟大的时代赐予了我火一样的艺术人生。”吴学华说。

 

如今,62岁的吴学华,依然充满战士情怀!

 

“不管今后社会变迁有多大,但我对消防职业的感情永远不会变!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消防事业的热情永远不会变!因为,在共和国公安消防发展历程中,我们并肩战斗的每一个兄弟,都曾用浓浓的青春甚至鲜血和生命,大写上了共同的名字:消防兵!


上一页:凌晨大火,男孩阳台求救!黄金逃生法则你会几条?
下一页:公共安全教育实训课